半年保险业罚款激增20%:百万大额罚单翻倍,这些监管机构出手最“狠”

来源:和讯网 2023-07-27 22:02:47

2023年行程过半,上半年保险业的表现令人长舒一口气。不仅上市险企的数据亮眼,整个行业同样实现惊喜的高增长,保险业前5月原保费收入2.68万亿,同比增长10.68%。

但与此同时,严监管的态势仍在持续加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仍是监管的重点任务。据慧保天下统计,2023年上半年(以挂网日期为准),银保监系统合计对各类保险机构罚款金额超1.54亿元,同比增长约20%。其中,财险公司仍为处罚重灾区,累计被罚8236万元,占比53.5%;人身险公司其次,累计被罚5501万,占比35.8%,保险中介机构累计被罚1648万元,占比10.7%。


(资料图片)

而在罚款总额增长所体现出的监管态势愈发趋严之外,还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属地化监管落实两年多后,做出处罚决定的单位中,银保监会占比进一步缩小,不到2%,地方局成为核心;同时,央行等其他部门频频现身,并开具超大额罚单。

二是大额罚单频率更高,与过往同期相比,呈现出翻倍增长的趋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百万罚单数(相同处罚事由的机构与个人罚款合计)达14张,而去年同期仅有三张百万罚单。

三是罚单数额并不均衡,上半年罚款金额前五省份——山东(含青岛)、河南、江苏、贵州、黑龙江,五省之和占到总罚款的四成。部分省份受到保费大省业务量的影响,但一些东北、西南省份罚款数额也能排进前列颇引人关注,其中,贵州还开出了今年首个百万罚单。

处罚大多体现的是行为监管,但在更深层面也体现着监管逻辑本身的改变。5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揭牌,保险业监管自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监管逻辑也转向“五大监管”齐头并进——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这与过往较为单一的功能监管及机构监管比,更加复杂,也更加全面。

01

银保监会上半年仅开3笔罚单,央行频开具超大额罚单,反洗钱、反垄断成重要监管方向

2023年上半年,银保监会共发出三笔罚单(银保监罚决字〔2023〕1号开始),合计罚款325万元。其中,对国寿财险及三家分公司的罚款金额最高,国寿财险及其广东、安徽、湖南三家省分公司因存在车险财务数据不真实、虚假承保虚假理赔等行为,合计被罚205万元。

整体来看,在属地化监管落实两年多后,银保监会开出的罚单占比进一步缩小,上半年不到2%,派出机构成为罚款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开银保监会,央行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及处罚力度在逐渐加强,今年以来,超大额罚单的趋势尤其明显,上半年罚款总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827.2万元。其中,6月,太平人寿刷新了罚款额度,机构及相关负责人合计被罚款806.75万元,披露的违法行为是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

而就在一个月后,央行再次发布对保险公司的行政处罚信息,对人保财险及相关负责人合计罚款473.5万元。事由还是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

除开这两项超大额罚单,上半年还有中意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机构及负责人合计被罚52.8万元;3月,东海航运保险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机构及负责人合计25.7万元。

细看处罚原因,都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而这三项最终的指向其实都是“反洗钱”重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出现上述行为之一就将受到处罚。

洗钱活动本身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保险在税收、产品类型、交费方式以及最终受益人可变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可被利用的对象。而相关罚单的陡增,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险企内部机制建设的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识别可疑交易。

此外,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还受到其他部门的监督管理。比如,人保财险等八家保险公司就因垄断学平险,被市场监管总局罚没1151万元。6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2023年第一批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典型案例,其中提到重庆市场监管局查处重庆巴南区八家保险公司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案。

02

财产险公司上半年被罚8236.2万元,人保财、国寿财断层居前,豫鲁黑罚款金额最多

整体来看,财险业依然是被处罚力度最大的领域。2023年上半年,财产险公司合计被罚8236.2万元,占比53.5%。其中,针对机构罚款6753万元,针对负责人罚款1483.2万元。相较去年同期,总体罚款数额增长近一千万元。

这与财险公司的产品结构有关,短期业务导致新业务开展的频次更高,而引发违法违规行为的概率也越大。从被罚事由来看,最为普遍的还是:编制虚假资料、虚列费用、利用保险业务或利用保险代理人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等。

作为赢家通吃的财险业,头部机构因为业务量更大也收获了更多罚单。其中,“老大哥”人保财险位列榜首,今年上半年被罚1541.8万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其罚款数额近年来呈下降趋势,2022年同期被罚1580万元,2021年则罚1940万元。

与之相对,“第二名”国寿财险的罚款数额有所上升,合计被罚1207.3万元。并且,上半年银保监会仅三笔罚单中金额最大的即来自国寿财险。

人保财险、国寿财险之后,太保产险位列“第三名”,但其罚款总额已呈现出断层下降,不仅没有达到千万级别,而且仅为国寿财险罚款总额的一半。

此外,2023上半年,财险业还有1家被停止开展新业务三个月,5人被禁业,多人被撤销任职资格。禁业原因包括挪用保险费,利用开展保险业务为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编制虚假资料,故意夸大已经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故意制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等。

从地区分布来看,河南、山东、黑龙江罚款金额最多。值得关注的是,两地在对编制虚假报告、业务资料外,都对拒保摩托车交强险、以及承保摩托车交强险业务时强制投保人投保其他商业保险的问题进行重点处罚。其实,交强险拒保问题一直是“老大难”,而自去年以来监管对此进行重点打击后,因为该原因被罚的机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

03

人身险公司现7笔百万罚单,平安人寿、华贵人寿等被重罚,3人终身禁业

与财险公司相比,人身险公司罚款总额相对较少。2023年上半年,银保监系统对人身险公司开出272张罚单,合计罚款总额5501.1万元。其中,机构被罚4340.6万元,相关个人被罚1160.5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人身险领域被开出越来越多的百万罚单,且数额较大。上半年银保监系统共开出7笔超百万罚单,合计1476万元,占总罚款的26.8%,超过四分之一。这七笔百万罚单最终指向了平安人寿、复星保德信、华贵人寿、新华人寿、泰康养老五家公司,其中平安人寿揽入3笔百万罚单。其中,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万州中支因编制虚假业务财务资料、聘任不具有任职资格的高级管理人员,机构和负责人合计被罚380万元,位列榜首。

从各机构罚单总额来看,平安人寿、国寿寿险、泰康人寿名列前三,但值得注意的是,华贵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因为两笔大额罚单挤进前五。百万罚单对于中小险企不可谓不重,具体来看,华贵人寿是因为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费率,对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合计被罚349.5万元。后续华贵人寿也专门回应表示,公司高度重视、引以为戒,全面加强业务管理和内部管控,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此外,上半年还有3人被终身禁业,其中2人是因为欺骗投保人,分别来自泰康人寿天津分公司和平安人寿山西分公司,还有1人是利用职务便利参与保险理赔款诈骗,来自太保寿险南阳分公司。

从地区分布来看,对人身险公司罚款最多的分别是山东、贵州、江苏,山东、江苏是传统的保费大省,而贵州则是因为开出了百万大额罚单。

04

中介被罚1648万元约占10.7%,银保监会开出罚单,河南、重庆等地管控严格

中介机构方面,2023年上半年,针对保险中介机构的罚款共计1648万元,被罚数额在罚款总体数额中占比达10.7%。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中介监管的松懈,上半年银保监会的第一笔罚单(银保监罚决字〔2023〕1号),就开给了中介机构——天津津投保险经纪,这也是上半年保险中介机构罚款额最高的公司,机构及个人合计被罚90万元。

据悉,该公司是在销售安心财险、华泰财险两家的百万医疗险的过程中,宣传销售页面列示“首月1/0.01元,次月起13元/9元/月”等内容,实际将全年应交保费扣除首月,剩余保费平摊至后11个月,与相关产品的备案费率不一致。

此外,中介机构还收到多项顶格处罚,1家被吊销业务许可证,3家被停止开展新业务,4人被禁业,多人被撤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宏信保险代理因拒绝、妨碍依法监督检查,机构被吊销业务许可证,负责人被禁业3年。

其他停止开展新业务原因包括:聘任不具有任职资格的人员,编制或提供虚假资料,虚列费用等。禁业原因包括:利用职务便利侵占保险费用,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机构及人员牟取不正当利益、编报虚假资料,指定不符合规定的人员从事公估业务,疏于管理和监督公估从业人员。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关键词:

返回顶部